close

鄭捷在江子翠的隨機殺人 台灣社會所忽略的關鍵

 

作者:宥勝 (台灣藝人)

 

相關專題:  [台北捷運殺人事件]   2014-05-23 10:20 AM
==============================================================================================================================
 
 
2014年5月21的江子翠站隨機殺人事件,令我非常的難過、也非常的震驚,我也有朋友當時正要進站,結果被渾身是血的女人阻止,最後投入救援工作… 
 
 下戲之後,我看了所有新聞報導、轉到各台談話節目、以及翻閱朋友的FB,都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他是個人渣,應該處以死刑!」

但真正令我難過的,是聽到他家人對媒體的回應: 

「全家一輩子都被兒子毀了,就算要賠償,恐怕也陪不完!」

「我們無臉見人。」

「我不敢相信他會做這樣的事。」

「他平常愛打殺人電玩。」


我馬上就感受到一件事:

他的父母只顧自己的金錢與名聲,試圖推卸責任,而且他們並不愛自己的兒子。

但他的弟弟,卻用一句話和一個動作就讓我感受到了他對哥哥的感情:

「我從小就崇拜哥哥,他會寫小說又有理想」,並且哭紅了眼為哥哥難過。

這就是我們忽略的關鍵。

因為在台灣,犯錯的人就該死,所以矛頭會全部指向犯錯者,然後頗析他、挖掘他,只為了找到讓自己心安的殺人原因,再把自己和這些原因劃清界限。

例如:「血腥電玩」、「社會不安」、「心理疾病」、「從小幻想」,

卻從來沒有想花心力去瞭解「真正的原因」。


我們真的關心鄭捷嗎?

我們真的想去了解他嗎?

警察是怎麼在問訊的?

假裝關心是為了套話?然後逼他認罪?

還是要挖出更多故事讓媒體報導、再讓大家責罵?

要是我是鄭捷,我絕對不會回答,因為我根本沒有被尊重。 

或許有人會說:殺了這麼多人,我們還需要尊重他?

但我卻明白的告訴有這些想法的朋友:就算一個三歲小孩,我們都應該尊重他。


台灣的教育,從家庭、學校、社會到國家,從來都只尊重「成功者」,而不尊重「人」,這就是最關鍵的問題。

從「重男輕女」的文化開始,

男孩子就是個先天的「成功者」,說話有份量,資源最多,然後到「成績取向」的學校後,

成績好的學生就算偷掀女生裙子老師也只會笑笑的跟他說「下次不要這樣」吧? 

這種教育裡並沒有「愛」、沒有「尊重」更沒有「包容」,對學生是、對同事是、對陌生人是、對自己的孩子更是!


鄭捷到底在想什麼?真的有那麼容易就分析完畢?

連自己的兒子會做出這種事的父母都完全察覺不到、甚至到不敢相信的程度,那請問你們平常到底跟鄭捷有多少互動?

你們到底關心、瞭解自己的兒子到什麼程度?

「沒課就會宅在家裡打電玩」這種描述,連住在家裡廚房的小強都可以回答!


我知道我的文字充滿了怒氣,但這一對連出面都要靠議員來轉述的父母,真的讓我太難過又太生氣了,但在台灣,卻很少人想去聊這一塊。


既然如此,就請容許我來聊聊吧。 

我知道,有時候我們想接近小孩,小孩卻會說:「你不要管我啦!你們很煩!」;

我知道,有時候小孩在餐廳裡哭鬧真的很丟臉,所以只能直接給他一巴掌,讓他知道在公共場合不能任性; 

我知道,世界上哪有鬼魂這種東西,所以小孩說過世的爺爺回來了,一樣給她一巴掌,然後告訴她小孩子不要亂說話… 

我知道,天下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我們所做的這一切,也都是從我們父母那裡學來的,難道這樣也有錯嗎? 

其實剛剛那三個故事,只要有「愛」、「尊重」和「包容」,是會出現另外一個版本的,而且,全都是我的親身經歷。


第一個故事,是我某個親戚。 

小孩會說父母煩其實是因為,他爸媽一接近他,就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不該打電動、你該寫功課、你不該玩手機、你該去睡覺」,卻不告訴他為什麼,也不尊重他的想法,只想立即的達到效果。 

更糟的是,在他沒做到的時候,就告訴他「你真的很糟糕」。

這個情況維持十年後,想想這孩子對父母的出現會有什麼反應。 

但後來情況有改善了,因為他的父母不知為何,竟開始放下成見去瞭解他、跟他聊天、而不下任何的評估判斷。 

漸漸的,他覺得他父母的敵意少了,自己才比較敢講真話,而且在說出來後,甚至還得到真誠的回應和建議! 

結果他說,他到現在才感覺到父母的溫暖、也才感覺到自己被愛,甚至,覺得這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了…


第二個故事,是我在美國機場遇到的。 

一個小孩嚎啕大哭,父母剛開始不知原因,就拼命的要他閉嘴,但西方人的手段總是較溫和,好像在商量、好像在詢問,但一直得不到解答。 

結果在這樣與孩子持續的哭鬧和溝通後,只從孩子大哭的嘴裡蹦出了模糊的一句話:「我的手…」 

結果原來是他的手被兒童椅夾到了,大家卻完全沒發現,接下來就是一陣混亂,餐廳工作人員馬上遞藥,父母也在後來跟孩子道歉,說剛才自己說話的音量有點大…

他們尊重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人」。


第三個故事,是我更親的親戚。 

她真的有靈異體質,甚至她的孩子也是,但當時的大人不信,所以她從小就被修理的很慘。

而這件事的改善,其實也只是她自己當媽媽後,不會亂甩自己女兒巴掌而已,所以她女兒就不會像她一樣有家庭冰冷和自卑感(她自己的家庭冰冷和自卑則是到現在都還維持著),因為,她懂她女兒的這項特質,所以她尊重她。 

父母,是這個世界的源頭,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父母,而父母的所作所為,是影響孩子的完全關鍵,孩子會如何成長、會如何改變,絕對不會只是因為兄弟、因為朋友、因為情人,絕大多數,甚至可以說95%,都是因為父母。


既然「3歲看大7歲看老」,那大家覺得這些孩子看的是誰呢? 

但各位父母,請不要壓力過大,因為你們都是愛孩子的,這是天性,所以「愛」已經有了,

而所謂的「尊重」與「包容」,其實也只是「不帶任何想法的去和孩子溝通」,也相信「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任何想法都會是真的」,因為只要是從孩子口中說出的真實想法,就有了解和探討的必要,但是當我們一直帶著某種目的或成見要去跟他對談的話,就絕對問不到真心話。


所以鄭捷在短期間內,是不會想要講真心話的,除非他再次感受到「愛」、「尊重」和「包容」。


如果說,我已經對孩子很不尊重和不包容很久了怎麼辦?那就慢慢來吧。

我鼓勵所有的父母從現在開始去跟孩子隨性的聊天,練習「健康開放的互動」。 

所謂的「健康開放的互動」,是有階段與層次的,陪伴=>純關心=>分享自己=>聽他分享。

這是四個不同深度的階段,請讓我來一一說明。


一、陪伴:就是物理距離的接近。

在同一個屋簷下是基本,但最好是在同一個空間裡(一起在客廳或廚房)。

但如果連最基本的同一屋簷都做不到,父母們就要慢慢開始花些心力製造機會,一週一次都好,慢慢讓自己有跟孩子碰觸的機會。


二、純關心:就是不給予任何「指令」和不期待任何「善意回應」的問候。

畢竟現在網路通訊這麼方便,偶爾一句「今天有沒有吃飯啊?」其實並不難,但不要有「不吃怎麼行?」「難怪你會常生病」這種話出現,因為這裡頭都包含了「指令」,純關心裡是不能有任何「指令」的。 

如果他回「你不要一直問很煩耶!」我們絕對不能生氣,因為我們本來就不該期待善意回應,搞不好他正在忙啊?還是跟女友吵架? 

最基本可以回:「好吧,你覺得煩我就少問一點囉。」

進階可以回:「我愛你嘛。」 

總之就是純關心,單純的「維持互動」就好,而不要有任何「增進感情的期待」,就是單純互動而已。


三、分享自己:「分享自己的擔憂」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也不要有「渴望回應」的想法,單純「分享」就好,講完就丟,不要期待,然後結束。 

因為我們偶爾展現那「不求幫助」的脆弱,有時會讓兒女感覺親切。 

但前提是「不求幫助」,否則他們一定感覺的到,甚至會覺得我們是在博取同情,那就會造成反效果了。

其實「分享」是重點,所以不論是好事壞事,跟兒女偶爾「不求回應」的分享,長時間執行後是會產生某種正向聯結的。


四、聽他分享:這一步幾乎是終點,但也最不容易把握,因為當前三步都做得好後,有一天或許兒女就想要「分享他自己」了。 

這時要很謹慎,要把持住「尊重」與「包容」的原則,就要做到「只回應心情、只給予建議、但不下決定」這三點。 

也就是說,他說他最近喜歡上一個女生,我們最好不要回「你先好好唸書吧」,而是要說「哦?她是誰?」,再問問看他想怎麼做。 

徹底瞭解他的心情、想法,以及聽他說完所有的話後,我們才可以開始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但要誠實。 

例如「我還蠻替你高興的,我兒子要開始青春囉」

或「蛤怎麼辦?我擔心你會開始不專心唸書耶哈哈~」。

但都要「尊重」,並且把這件事「當一回事」,因為這是兒女們的心情,即使我們聽起來再荒謬,對他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只給建議、不下決定」非常難,但一定要做到,就是不管我們說了什麼,最後一定要讓他清楚「這只是你老爸我的想法,你會有你自己的,但不管你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所以我們可以給出我們所有想要給的誠實建議,只是最後要把決定權交給他自己,這才是健康開放的溝通。


當做到了以上四步,我相信大家的關係就會變好,但請記住,「不要急著、或勉強自己去做這四點」,因為在現在的社會裡,或許一年有做到一次四步循環就夠了不起了,但當然,如果可以的話,一週一次是很理想的,畢竟感情真的很好的母女,搞不好一天就有365件事可以分享了。 

最後,在這裡分享一個奇妙的大絕招:「靜默的陪伴」,就是用「物理親近」的方式出現在兒女的附近,然後「放鬆的做自己想做、但完全不干擾他的事(例如玩手機或看書)」,先逼迫自己跟他的互動「暫時等於零」,直到他「自己開口」為止,然後才能慢慢走那四步「健康開放的互動」。


例1,爸爸開始每天坐在兒子的房門口看自己的書,兒子可能會忍不住問:「你在幹嘛?」

那我們就回:「沒有啊,就想跟你靠近一點」,「神經病」。 

但我們還是持續的做,直到他問:「你到底想幹嘛?」

那我們就誠實的說:「其實我想跟你拉近距離,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例2,爸爸開始在兒子每次看電視的時候出現,然後陪他看,他可能會問或「你要看電視嗎?那給你看」,那我們就可以回「不用啊,你看你的,我只是在這裡放空,我今天累死了」「可是我怕你會無聊」「不會啊,我根本沒在看其實,你看你的,別管我」然後我們也真的放鬆,也不針對電視內容講任何話,只是陪伴,除非他先開口聊,才開始慢慢進行四步互動。 

一定要找一件事專心的做,否則那像是在站哨,兒女一定會感覺很不舒服。

當然這一步是險棋,但拿捏得好的話效果其實不賴。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生活心得,並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支持,所以「這只是宥勝我的想法,你會有你自己的,但不管你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傳統社會給了我們很多限制、很多距離、很多規範,再加上現代社會的忙碌,我們真的都過得很辛苦,但如果真心想改善關係的家庭,讓自己更快樂的話,不妨可以開始試試四步「健康開放的互動」,不管是父母對兒女、或兒女對父母,都適用,因為,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緊密、也是最不容易被破壞的。 

我期待鄭捷的父母開始與他互動,並且帶著「愛」、「尊重」、和「包容」,雖然為時已晚,鄭捷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上最大的責任,但相信我,鄭捷會這樣做,不是沒有原因的,而這原因,也只有父母能化解了…


期待台灣,可以更好,我愛台灣,台灣加油。 
 

--轉載自宥勝的Blog
 
 

 

 

 

聯想到的相關文章:

 

(一)有限的生命如何認識無限的時空

愛因斯坦的兒子愛德華曾經問他:「爸爸,你為甚麼這麼有名呢?」愛因斯坦說:「你看到這個大皮球上有一只瞎眼的大甲蟲嗎?它並不知道它爬行的路線是彎曲的,但是愛因斯坦知道。」這句話實在意味深長,中國人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想認識一個系統就必須跳出系統之外去觀察,然而以人有限的生命去觀察宇宙無窮的時空,人類將永遠無法窺其全貌,宇宙也就成了人類的永恆之謎。

科學無法逾越的障礙自然是形而上的,這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信仰」的範疇。

信仰這種人內心世界的活動,對於生命、時空、宇宙的體驗與思考完全不是一個政黨應該管理的範疇,「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然而共產黨卻憑著他們對宇宙和生命可憐又可笑的認識,把他們理論之外的一切都稱之為「迷信」,還要將有神論者洗腦,轉化,批倒批臭,乃至肉體消滅。

真正的科學家宇宙觀是開闊的,是不會用自己有限的「已知」去否定無限的「未知」的。著名科學家牛頓在1678年出版了巨著《數學原理》。書中詳述了力學原理,解釋了潮汐,行星的運動並推算了太陽系的運轉方式。獲得巨大成功與榮譽的牛頓自己卻一再表明他的書完全是一種現象性的描述,他絕不敢談論至高無上的上帝締造宇宙的真正意義。《數學原理》第二版出版時,牛頓曾在書中寫下這一段以表達他的信念:「這一盡善盡美的包括太陽、行星、彗星的大系統,惟有出於全能的上帝之手……就像一個盲人對於顏色毫無概念一樣,我們對於上帝理解萬事萬物的方法簡直是一無所知。」

且不說是否有超越時空的天國世界,是否修煉人可以達到返本歸真的境地,真正信正教的人都相信善惡有報,因果關係的原理。正統信仰能夠將人類道德維持在一定的水準。從亞里士多德到愛因斯坦,他們都相信宇宙中有一個普遍的規則存在。人們通過各種方式不懈的探求宇宙真理,那麼除了科學探索之外,宗教、信仰和修煉不也可能是發現真理的另外方式和途徑嗎?

 

---摘自:http://sa021246.pixnet.net/blog/post/321392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0212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